2020年2月29日,这个四年才会拥有的珍贵日子,注定成为德甲班霸拜仁慕尼黑乃至整个德国足球历史上一个不平凡的日子。

在头号射手莱万伤停后的首场比赛中,拜仁近乎创造了一项新的历史,球队在比赛62分钟时便已6球领先,看上去有望创下迎战霍芬海姆的最大比分纪录。然而此后风云突变,由于拜仁极端球迷在客队看台突然拉出侮辱霍芬海姆主席霍普的条幅,导致比赛连续两度中断。最终,双方球员在回场后以相互传递“默契球”的方式耗完比赛最后13分钟,在共同表达对霍普的强烈支持后,让德甲历史上活久见的场景就此戏剧性收场。
赛场多次出现侮辱横幅
无独有偶!就在上周末进行的德甲联赛中,科隆、多特蒙德、柏林联等队球迷不约而同的也在球场看台打出了辱骂霍普的条幅,这导致多特对阵弗莱堡的比赛、柏林联和狼堡的比赛一度被迫暂停,科隆对阵矿工的比赛下半场延时开球……真是难得见到德甲各队球迷如此“心有灵犀”、“交相辉映”。

其实,德甲球迷在看台公开攻击侮辱霍普的场景并不少见。哪怕德国足协不得不频频为此开出罚单,依然挡不住各地球迷的这类做法。例如多特球迷因多次辱骂霍普,德国足协体育法庭早在2018年秋天就开出球迷禁赛处罚(当时设置为延期处理),却不想多特球迷依然我行我素,直至今年收到德国足协的最后罚单——未来两个赛季不允许球迷随队赴霍芬海姆客场看球,且多特俱乐部还被处以5万欧元罚款。
看到侮辱霍普近乎成为德甲看台的“潮流”,相信多数球迷目前已经知道其中缘由——德甲独特的“50+1”政策。如果用简单的语言来解释,德甲“50+1”政策规定了决策权(或表决权)只能归德甲俱乐部所有,私人或企业即使拥有50%以上所有权也不能真正掌控俱乐部。这是德国足球独有的保障俱乐部权力的政策,目的在于严格限制外来资本的影响,而把俱乐部最高权力始终留给会员(球迷)。

因此作为金主,无论为某支德甲俱乐部投资多少,只能拥有49%(低于50%)表决权;同时作为球迷(会员)哪怕1分钱也没有投入,却在俱乐部的营运管理中享有重要权力。因此,这种看上去明显不公且制约投资的政策近年来受到了不小挑战,不少老板可谓想尽办法规避这个政策以成功掌控俱乐部。例如红牛集团买下了一支第五级别业余球队作为RB莱比锡前身,通过限制会员加入而掌控球队,哪怕为此耗费了近10年才一步步踏上德甲赛场。
另外,由大众集团和拜尔集团全资控股的狼堡与勒沃库森在“50+1”出台时已进入德甲,由此收获了一个名为“勒沃库森条款”的补充规定,即允许对一家俱乐部持续赞助超过20年的公司或个人获得超半数表决权。这个原本为两家俱乐部量身定做的条款后来成为了突破口——汉诺威主席金德于2011年向德国体育仲裁庭递交废除“50+1”的诉状,体育法庭最终给出折中判决,即保留“50+1”规定,但是废除了勒沃库森条款“1999年7月1日前”的时间限制,这就为私人彻底拥有德国职业俱乐部打开了一扇门。

看上去,20年可是不短的时间,但是对于1989年就开始投资霍芬海姆的SAP集团创始人霍普而言,这个政策调整可谓来的正是时候!2015年,对霍芬海姆持续投资长达25年(总金额接近3.5亿欧元)的霍普得到德国足球联盟批准,由此让霍村成为德甲第三支完全属于私人的球队。显然,这样的结果让霍普就像后来的莱比锡,顿时成为德国球迷的眼中钉——在他们看来,霍普破坏了德国足球的传统,让资本力量取代球迷意志成为掌控一支俱乐部的权力关键。
“50+1”深受球迷拥护 矛盾由此丛出不穷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于国内球迷对“50+1”政策普遍嗤之以鼻,该政策在德国内部始终不乏支持者。要知道,德国球队大多具有百年历史,它们诞生并扎根于球迷和社区,百余年来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数代球迷的支持,俨然当地球迷的孩子和归属,而“50+1”政策正是保障了这份归属感和拥有感。
举个例子,如果俱乐部老板如莱斯特城的泰国老板维猜那般融入社区、热爱球迷实属万幸,若是遇到对球队毫无感情、不管不问的投机商,岂不就是把自家孩子卖给白眼狼了吗?所以在德国球迷的角度,可不认为有钱就是爹、有奶便是娘,他们与俱乐部投资者往往呈现对立关系:我们自己负责俱乐部,你们只是根据自己的股份(股票)享有受益或亏损就好,决不能把手也伸进俱乐部。

同时,由于俱乐部高层(管理者)往往由会员选举决定,难免要主动投向球迷阵营,进而与俱乐部投资商(股东)关系敏感。回想数年前,约旦首富伊斯梅克曾投入巨资拯救破产边缘的慕尼黑1860,然而当他自认为救命恩人般出现在安联球场贵宾台期待受到欢呼时,却不想当地球迷直接嘘声以对,俱乐部管理人员甚至直接辱骂“滚出去”,这让双方人员险些大打出手……
毫无疑问,在商业足球发展迅速的今天,“50+1”政策及德国球迷的态度自然让各路投资者望而却步,进而极大影响了德甲联赛的竞争力。因此,德国内部近年来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然而目前的主流声音依然是对“50+1”政策的支持,而德国足协组织的数次表决中,多数俱乐部也都投票支持保留——哪怕这些高层并不认可,但是球迷的意志让他们不得不如此投票。由此可见,在废黜“50+1”改革声不断的现状下,保守势力依然占据了绝对优势和主动。
只是,这股势力的姿态虽然保守,但是他们的行动却不保守,甚至遍布整个德国。为了捍卫“50+1”政策,几乎可以在各个赛场看到对霍普的攻击性标语和横幅(莱比锡除外),甚至霍村自家球迷也不乏对霍普的不满和攻击。另当RB莱比锡诞生后,球迷的攻击手段更为强烈,例如柏林联球迷在对阵莱比锡时穿着深色衣服静默15分钟(意为参加葬礼),奥尔球迷打出横幅将红牛老板马特希茨比作希特勒,德累斯顿球迷在与莱比锡比赛时从看台上扔下一颗牛头。
那些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德甲的球迷更无法理解的是,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德国球迷不只捍卫俱乐部拥有权,他们对本社区价值观和立场的捍卫更为强烈。有观点将这种欧洲足球文化中的特殊现象称为“Ultra”。该单词只译为“极端”或许不恰当,这股极度狂热的意思换成宗教概念类似于“原教旨主义”。对他们而言,球场看台犹如发表观点的载体,如此前德国哈瑙土耳其餐馆被右翼分子袭击后,率先对抬头右翼势力反击的正是这些看台上的“极端球迷”。

最重要的是,这些球迷并不认为自己“极端”,而是认为自己才是俱乐部的真正“死忠”。而他们扎根社区并积极付出的平时表现也颇有影响力,例如他们在德国寒冬来临前率先向社区弱势群体伸出援手,打出横幅辱骂办理弗赖堡会员的右翼政客以至于部分成员被捕,以及通过看台抵制行动让德甲官方不得不放弃周一安排比赛的规划。因此,德国国内同样不乏对这类球迷的宽容和谅解,甚至由于这股力量足够强势且声量极大,很多俱乐部也退避三舍。